“到现在,我的刀法精湛,三两肉飞快,我已铺满一大盘……”音乐里,庾澄庆“哼哼哈嘿”地唱着《蛋炒饭》,这段有关刀法的唱词尤其令我印象深刻。
实际上,“刀法”就是饮食技艺中的“刀工”,是每个厨师的基本功。相比较而言,“刀法”这个词儿听起来更带劲儿,更有力度,更有武侠的味道。其实,刀法与刀工已然不分,中国饮食中的刀工与中国功夫一样源远流长。
在徐克监制的经典武侠电影《新龙门客栈》中,那位手拎刮骨刀的鞑靼小厨师,就是仗着日久练就的纯熟刀工,重创了那位武艺高强的东厂大太监(甄子丹饰演),瞬间将他腿上的肉剔个精光。
每每看到这幕场景,我总会想起庄子所说的“庖丁解牛”的故事。如果要推选中国饮食中的“刀工之祖”,我看,非这位刀法“游刃有余”的庖丁莫属。你看《庄子·养生主》中的这段话:“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然,莫不中音。”——这简直就是艺术表演了,宰牛剖肉还能和着音律的节奏,真是神了。
可能是庖丁开了个好头,刀工发展到后来,还真就成了艺术表演的一种。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载,“有南孝廉者善斫脍,縠薄丝缕,轻可吹起;操刀响捷,若合节奏。因会客炫技”。可见,唐朝时刀工已经成为可以拿出来公开“炫耀”的技艺了。
再后来,还有人专门组织厨师做刀工表演,还引起了轰动。南宋曾三异的《同话录》记载,有一年在山东泰山举办了一次绝活表演,其中“有一庖人,令一人裸背俯伏于地,以其背为几,取肉一斤许,运刀细缕之。撤肉而试,其背无丝毫之伤”。
虽然没见过用真人做砧板的,但是,机缘巧合之下,我却亲眼见过一场精妙绝伦的厨艺表演。当时的情况是:在一层很薄的丝绢衬底上放上猪肉,一位厨师左右手运刀,将肉剁成细碎的肉馅儿,待揭起来看时,丝绢上没有丝毫损坏。
不论古今,在很多比较讲究的场合,宴会前的花刀表演几乎成了提起食客兴趣的固定手段。有人更是把庖丁“莫不中音”的精神发扬光大,直接用装有小铃铛的“鸾刀”表演,以增加音响效果。
西晋潘岳的《西征赋》云:“饔人缕切,鸾刀若飞,应刃落俎,靃靃霏霏”,这段话中的“靃靃”,就是拟声词,用来描写“鸾刀若飞”的韵律感,很像现在的动感音乐。
这种刀工表演的风气在唐宋时期还依然盛行,唐代大诗人杜甫有诗云:“饔子左右挥双刀,脍飞金盘白雪高。”宋代文豪苏东坡也作诗说:“运肘风生看斫鲙,随刀雪落惊飞缕。”都是在说这种表演。
四川有道名吃叫做灯影牛肉,其来历就源于刀工,是说这种牛肉切得很薄,能透出灯影来。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泛化的品牌了,对刀工也不再那么讲究了。
刀工历传不挫,除了“炫技”之外,当然还有其饮食上最根本的应用,那就是让食物变得更美观、更美味。
中国饮食对刀工的讲究也同样的源远流长。《论语》中记载了孔子的“十不食”,其中之一就是“割不正不食”——孔老夫子直接把刀工的好坏上升到了礼仪文化的层次,除此之外,恐怕也有对美食味道的考虑。
之前的文章中曾多次提到,孔子应该是中国最早的大美食家之一,他对饮食所提出的详细标准,除了“礼”的考量,很多也是出于对美味的追求。
生鱼片历来就是一道对刀工很讲究的美食,好的刀工才能让鱼肉的鲜美展露得更充分。一提起生鱼片,大多数人的之一印象可能是:这是日本人爱吃的美食。殊不知,中国人很早以前就开始吃生鱼片了。
早在汉代至三国时期,中国的生鱼片 *** 技术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东汉傅毅在《七激》中描述说:“涔养之鱼,脍其鲤鲂。分毫之割,纤如发芒。散如绝谷,积如委红。残芳异味,厥和不同。”
三国大才子曹植在《七启》里说:“蝉翼之割,剖纤析微。累如叠谷,离若散雪。轻随风飞,刃不转切。”遗憾的是,现在餐馆里吃到的生鱼片,已经绝少有“蝉翼之割”那般的绝妙刀工了。
与火候一样,刀工是人类饮食的一大进步,是对食物的文明化处理。刀工的之一个作用是改变食物的形状、大小,让食物更适合人嘴的食用,然后再通过不同的刀法,让食物更易熟、入味,便于烹调,最后才是美观造型,引逗人的食欲。
现代,单论烹饪中应用于饮食的刀法,粗略计算也有20多种,如切、片、斩、劈、剖、排、旋、剜、拍、剞等。切又可分为直切、推切、拉切、距切、铡切、滚料切、抖切等,劈可分为直刀劈、跟刀劈、拍刀劈等,斩又分为直斩、排斩等。
如果再算上花刀,那就更加蔚为大观了,可多达上百种,比如柳叶、麦穗、荔枝、凤尾、蝴蝶、菊花、兰花、蓑衣,等等。
这里,我们重点谈谈花刀,中国饮食中的象形花刀,其丰富和复杂程度,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绝无仅有的。
一些菜式和特殊的花刀处理已经深度融合,比如松鼠鳜鱼,其花刀在烹饪界被称为“松鼠花刀”。具体做法是将鳜鱼去骨后,皮朝下摊开,用斜刀切,深达肉的4/5处,但不切破鱼皮,然后在尾巴处开一个口,将尾巴从口中拉出,再加入拌料,随后下锅炸制。
鱿鱼、肚、鸡胗、腰花等食材,一般在上桌的时候也都是用花刀处理过的。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切花刀时,一般都像处理松鼠鳜鱼时那样,皮向下从内侧切,这样在出锅时才能“食花”盛开。
腰花一般是从外侧切,直接切破外皮,这是由腰花的材料特性决定的。值得一提的是,单是这猪腰尅花的种类就有14种之多,它们是:麦穗花刀、蓑衣花刀、荔枝花刀、鱼鳃花刀、兰花花刀、麻花花刀、互松花刀、九连环花刀、凤尾花刀、双面莲花刀、竹节花刀、寿字花刀、栏栅花刀、梳子花刀。要全面掌握这些花刀技艺,非烹饪界高手莫属。
在古代,花刀的刀法就已经非常繁复了,比如唐代《斫脍书》就列举了小晃白、大晃白、舞梨花、柳叶缕、对翻蚨蝶、千丈线等花刀的诸多名目。虽然说起来名目特别多,做起来似乎也很复杂,实际上,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使用花刀,比如马耳朵花刀,即我们切葱时斜切形成的葱段很像马耳朵而得名。
剁饺子馅儿是家庭厨艺活动中最接近杜甫、苏轼等人所描摹的“运刀如飞”境界的,我的体悟是,用双刀感觉更好,效率也更高,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