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文 / 烽火台
2014年央视播放的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 *** 》里,有一段邓副主席深入广东省宝安县视察农民生活的片段。 *** 和陪同的地方领导进入一位老大娘家的院子,要看这位大娘养的鸭子。大家看到围栏里只有三只鸭子,随行的领导顺便翻看了一下院子里用箩筐扣着的碎菜叶——这是喂鸭子的食物,被 *** 看到了,就问大娘:“你养了多少只鸭子?”大娘说:“养了三只。” *** 问:“我看你喂鸭子的食物够十几只鸭子吃,应该不止三只吧?”这一问把大娘吓坏了,随行的大队书记气急败坏地指责大娘:“没想到你的资本主义尾巴这么粗(大队书记同时比了一个桶状的手势)!” *** 打开旁边关着的房门,看到里面捆绑着的不少鸭子,急切地说:“赶快把绑着的鸭子松开!”
在院子里的时候, *** 问大娘:“你为什么只养三只鸭子?”大娘说:“三只鸭子是社会主义,四只鸭子是资本主义!”随行的县委书记说:“这是省里的精神,我们县里细化了指标。”
在如今全球化、现代化和中国经济世界第二的大背景下,再看这样的情节,许多人可能会感到好笑,有人甚至认为这是电视剧虚构的情节。实际上,这一情节是当时农村真实状况的反映。农村出身的六〇后,小时候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记得七十年代前期我们已经懂事的时候,农村的管理体制是人民公社制度,公社下辖大队、生产队,现在对应的级别分别是乡镇、村委会和村民小组(合作社)。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在生产队中进行的,大队和公社的领导隔三差五才能见到。
我所在的那个生产队离县城很远,有300亩耕地、32户人家、140口人,主要以种植、养殖和副业为生。鉴于水肥条件好,多数农作物都能种植,但七十年代只让种粮食,主要指小麦和玉米,外加一些小秋作物糜子、萝卜和白菜等,其他经济作物很少种植。农民吃菜都是房前屋后零星栽植一些葫芦、茄子、辣子等,不让连片种植,要腾出地来种粮食,农村里把“以粮为纲”的政策执行得非常到位。一年中很少吃菜,几乎吃不到肉,有时候实在馋得不行,就用铁勺子炼一点存放的猪油,泼在面条上吃,也算是一种带油脂香味的美食。要说吃肉,也只能等到冬季生产队杀猪或退役的老牲畜,每家分一点;有的农户也可能杀猪宰羊,其他农户拿粮食换一点来吃。自家是很少杀猪宰羊的,多少年都碰不到一回,原因是家庭自养的猪羊还要卖出去换点钱。
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农村政策有所松动,允许农户(当时叫社员)家庭分给自留地,大约每家有1--2亩;允许家庭养殖少量的鸡、猪、羊。鸡的数量似乎不予限制,但限于农户家庭存粮少,一般家庭也不敢多养,最多也就10--20只;猪的数量也无明确规定,但所有农户养猪都不会超过2头,原因是猪饲料有限,并不能随意扩展;养羊在当地具有优势,村子周围有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和黑河沿岸的大片草场。戈壁草场饲草虽少,但架不住地域广大,可以让羊的数量不断增加;河岸草场水草丰茂,各村都有明确的地界,农户并不能随意放牧,都由大队和生产队占着,放牧着集体的牲畜。
鉴于戈壁草场不便控制,农户可以自由发挥,生产队就明文规定各家养羊不能超过家庭人口的数量,超过的到年底要折价卖给生产队(要的是成年羊,不要小羊羔),每只只给2元钱。当时的成年羊交易价是每只6--8元,生产队的说法是折价卖给集体,执行的是“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政策。
1973年的时候我家养羊8只,此时的家庭人口是8人,正好相符,但倒霉的是每年开春群里的母羊总会生下2--3只小羊羔,就会造成养殖数量超标,只好低价上缴生产队。后来不理解的是,为什么家里不趁早将超额的羊杀掉,用于改善生活和兑换粮食,碰上好一点的人家还可以卖到几元钱币。小时候是不敢奢望大人们宰猪杀羊的,无论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大人们总是正确的,因为家里太穷了,一丝一毫的奢侈想法,都是莫大的罪过。估计从生产队得到2元钱也是重要收入吧!
在那个年代, *** 说的那些话属于石破天惊的性质,就连跟随的省委书记也不敢正面回答。当 *** 给大娘说“你养的鸭子越多越好”的时候,转头问身后的省委书记:“你们广东省委认为这十二只鸭子是社会主义吧?”省委书记先停顿了一下,然后回答说:“邓副主席定什么主义,那就是什么主义。”我觉得省委书记的回答太精彩了,简直就是电视剧的更大亮点:说幽默有幽默,说政治有政治,说人生有人生,说艺术有艺术……短短的一句话,蕴含了多少回环曲折、酸甜苦辣!在当时的背景下,省委书记看起来官职很大、地位很高,但他们却是在文革中遭受批斗和磨难最多的一个群体,面临农村改革的风尖浪口,他们也不敢贸然表态,只能说出这种不着边际的话。这看起来是一种明哲保身,实际上表达的是一个时代的无奈——就算如此大的高官,中央的精神不明确,自己也不敢正面回答呀!电视剧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并用细节把它表现出来,的确是编剧和导演的高明之处。
“三只鸭子是社会主义,四只鸭子是资本主义”,如今听起来可能觉得好笑,但在当时是非常严肃的政治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贯彻落实。按照消除资本主义、坚持社会主义的原则,首先需要消除的就是商业活动和商品经济,理论上的说法是这些东西都是引发剥削和压迫的罪魁祸首。只要把每个居民的生产水平限制在自身的基本需求以内,就不会出现商业活动和商品经济,自然就不会产生剥削现象。因此,这些具体行为都能在理论上找到明确的依据,并不是有人说的无根无据和荒唐可笑。他们所遵循的基本逻辑是:生产过剩→商品经济→资本剥削→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社会革命。中国历史上反复出现的朝代更替,遵循的正是这样一种逻辑路径,不能说鼓吹这一套的人就没有一点道理和事实依据。两千年前商鞅的贫民弱民思想和奖励耕战、抑制商业的政策,照样能够让秦国强大起来,完成统一天下的任务;新时代执行一些体系完整、操作到位的新政策,似乎也能取得既定的效果。但从长远考量和社会变迁的视角来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执政者愿意执行怎样的路线、制度和政策,想让老百姓过怎样的生活,毕竟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于明清之前的历代封建专制王朝了。
“鸭子的数量”看似是一个小切口,实质上连接着一个国家的政治设计、目标追求、生活方式和未来命运,不同的时代、不同个人和不同的团体会有不同的看法和选择,但最终要看民心所向、实践效果和国运兴衰。历史选择了 *** 的思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为路径、民生福祉为目标,引导中国走上了民富国强的道路,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十四亿人富裕幸福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注:图片来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