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发生传染性疾病主要是由于大肠杆菌在肠道内寄生引起的,常见的疾病主要包括仔猪水肿病、仔猪黄痢、仔猪白痢等。另外由于养殖环境的影响,造成仔猪的抵抗力下降,进而增加患病几率,严重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1发病状况
仔猪水肿病、仔猪黄痢、仔猪白痢是仔猪中常见的传染性疾病,表现均为肠炎的症状,且多发于幼龄阶段,造成仔猪的精神状态差、无食欲,严重会造成仔猪死亡。病情的诊断 *** 如下:一,仔猪水肿病。多发于断奶后的1~2周,病程一般为1~2d,主要表现为四肢无力、眼部水肿、卧地不起,但体温无明显变化,严重时出现肌肉颤抖并伴随着抽搐,甚至会在昏迷中死亡。二,仔猪黄痢。多发于猪龄1~7日的仔猪身上,一旦传染,12h内就会发病,且成窝发病。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异常口渴、双眼下陷、 *** 及附近部位发红,无呕吐现象,排黄色水样粪便,很快会造成消瘦、脱水,直至死亡。发病率高且死亡率也高。三,仔猪白痢。一般发生在猪龄为10~30d的仔猪身上,且传播力强。排除的粪便为黄色稀糊状或灰白色粥状,胃内有凝块,发病率高,有的可以自愈,但死亡率低。
2诊断 ***
以某市大型养猪场为例,该养殖户饲养的300头优良种猪,在出生后大多伴有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腹泻的症状,且发病率较高,部分仔猪已经死亡,有些体温异常偏高,在养殖户进行药物治疗后未有病情转好迹象。经过专业的生化检测,确诊为大肠杆菌引起的传染病。
2.1细菌分离
根据发病的症状做出初步判断后,需进一步进行判断。病情的确诊主要依赖于专业检测,对病死仔猪的小肠附近的肝脏、脾胃、心血管等病变部位进行过细菌分离试验,在分离出的细胞组织上培养大肠杆菌,同时接种在培养基上。在37℃中培养24h后会发现培养基上出现圆形凸起、光滑的红色菌群,菌群直径为2~3mm。部分菌群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均为革兰氏阴性杆菌。
2.2生化测试
取上述培养出的菌株与肠杆菌进行接种,每种接种2支生化管,设置阴阳两组进行对照试验。结果显示,分离出的菌株通过甲基红和吗噪实验的均为阳性,通过柠戾酸盐、尿素酶、苯丙氨酸脱氨酶等生化试验的均为阴性。
2.3药敏测试
早在21世纪初,我国就已经从病死猪中分离出的肠部组织进行大肠杆菌的药敏测试,但是试验结果存在一定偏差。随着实验室技术的成熟,实验结果比牧准明,大肠什菌对阿莫西林、新霉素、复方碘胺的敏感度软强,因此可通过这些药物对大肠杆菌进行治疗。由于大肠杆菌极易产生机约性,囚而不要使用一种药物进行治疗,否则治疗效率也大大降低。近些年会在原有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添加改良的新型药物,以此提高治疗效果。
3防治措施
在治疗上可对仔猪注射安全、稳定、无残留的抗生素,如注射2.5~10.0rmg/kg.bw 的环丙沙星,或者是15~25mg/kg.bw *** 新霉素,均分两次服用,每次即为既定用量;在仔猪吃乳前喂活菌或药用酵母,按照要求进行用量控制;治疗传染病还可使用抗菌药物,主要有恩诺沙星、林可霉素等对仔猪进行连续注射,若对怀孕母猪进行注射,就会使得仔猪自出生就拥有抗病性。以上 *** 均可有效预防传染病,降低养殖户的损失。
3.1仔猪水肿病
加强断奶前的仔猪采食管理,为断奶后的独立进食奠定基础;断奶过程中,逐渐改变饲养方式,避免断奶太突然导致仔猪发病,在饲料中加入富含维生素的饲料,不要过于单一,尽量丰富;患病初期在饲料中添加能够促进肠胃恪动的营养元素,增加仔猪的抵抗力。
3.2仔猪黄痢
通常使用氯霉素、金霉素、新霉素等对患有仔猪黄痢的仔猪进行药物治疗。在用药前更好通过病理检测分析出使用效果更佳的药物,对症进行治疗。在日常的饲养中,要对猪舍做好消毒工作,对母猪做好产前及产后的卫生护理工作,或是对怀孕母猪在产前30d注射腹泻K88,、K99,987P三价灭活疫苗,使得仔猪在孕育中就能够获得抵抗力。
3.3仔猪白痢
患有仔猪白痢的仔猪要及时进行治疗,常见的治疗药物包括大蒜干草液、活性炭、白龙散等,普遍使用的治疗 *** 包括埋线疗法、促菌生等,促进仔猪的消化,并有效预防腹泻。在养殖的日常管理中,要加强怀孕母猪和哺乳期母猪的饲养管理、做好猪舍的卫生工作、注射预防疫苗等,都可确保仔猪的存活与健康成长。
4结语
综上所述,多年来大肠杆菌引发的一系列疾病对仔猪养殖造成了巨大影响,严重阻碍了养猪产业的健康发展。在已经实施的防治措施与传染病治理 *** 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创新防治技术,提升兽医专业水平,促进养猪业的规模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