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鸡中的战斗机,这个梗还是出自某年的小品,不过也足以说明人们对公鸡下蛋的好奇。好好的公鸡不打鸣了,改下蛋了,这怎么个意思?鸡属于鸟类,也是典型雌雄异体、异配生殖的两性繁衍动物,所谓的异配是指雌鸟产生一枚体积硕大的卵,携带着支撑受精卵发育的所有营养,而雄性 *** 的体积却很小。产卵前由雄鸟受精,此后蛋被生下,进入孵化的阶段。
典型的两性繁衍生物,按理说雄性没有下蛋的可能,因为生殖结构上一般是不允许雄性个体产生蛋的。然而在生活中,确实偶尔会出现一些原本外部表现是雄性的个体,长着鸡冠,羽毛较为艳丽,也会打鸣。但是在生命的某个阶段,突然就想不开了,公鸡的外表逐渐蜕变,鸡冠子慢慢萎缩,不是它的活它非要跑去干,不打鸣了跑去下蛋。偶然见诸于报道,虽然是少数但确实发生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鸟类也是陆地脊椎动物,和所有的陆地脊椎动物同宗同源,但是在演化的历史上鸟类出现较早,它们的内脏器官和哺乳动物、爬行动物都有一些不同。雌性鸟类有未完全进化的卵巢,用于产生卵(蛋黄),连接着输卵管然后到达蛋白分泌部,把蛋黄裹上蛋清,然后进入未完全发育的子宫,经过泄殖腔排出。下部直接通入几个卵发育的部位,然后就进入泄殖腔。
雄性的鸟类自然是另外一套生殖系统,具有精囊输精管等构造,原理上雄性的鸟类自然是无法产生卵的,因为它的生理系统不支持。鸟类的雄性和雌性在幼年时期长得差不多,很难分辨雄性或者雌性,因此在鸡鸭鹅的养殖中,有一个冷门但是工资不错的工作,那就是鉴别它们的性别,养殖的时候雌雄要分家,要不然公鸡导致母鸡受孕,那就不能作为蛋鸡了。
然而鸟类是完全的体外发育,授精完成后需要在体外发育。鸟类的性别决定是ZW模式,公鸡ZZ、母鸡ZW,所以和人类XY的模式相反。雄性只能产生Z性染色体生殖细胞,雌性能产生Z、W。那么其生长发育和人类就相反,人类中,由于X染色体长度远远比Y长,Y染色体基本上只和决定雄性的性别有关,所以在胎儿早期,人类的胚胎都早期发育没有性别,是那些相同性状先发育。
在鸟类中就是反着的,它们早期发育都是按照雄性来的,发育到一定阶段雌性的性激素开始发挥作用,向雌性发育。如果早期发育的时候雌激素比较少,那么ZW中的Z就发挥更多的作用,于是使雌性长得像雄性。这一点也是和人类相似,若是雄性器官发育较为缓慢,那么男性发育会有点女性化,比如更晚长出体毛、喉结等。这就导致人类观察上的失误,看起来是雄性,其实是雌性。
下蛋的公鸡就是这么回事,其实它是雌性来着,只不过由于早期发育中雌性激素不足,导致外观长得像雄性。然而在后续的成长中,由于食物等因素导致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就开始慢慢褪去雄性的一些外观和行为,不打鸣了跑去下蛋了,主要原因是内在还是雌性,早晚有这个功能。偶然也有些鸡,开始的时候长得像母鸡似得,然后突然会打鸣了,也不下蛋了,这种主要是由于外部的影响。
蛋鸡厂为了提高产蛋率和饲料利用率,需要尽早对孵化出的小鸡进行性别鉴定,即早期性别鉴定,就会用到ZW性别决定模式的固有规律。在鸡中,有一些性状是伴性遗传,而公鸡只有ZZ,因此伴Z遗传会是所有公鸡的性状;母鸡是ZW,而有些性状是伴W遗传,那么所有的母鸡都会具有相应性状。这样做可以提升性别鉴定的效率,不需要再靠着人力扒着鸡的下边一个一个地看。
除此之外,和大多数良性繁衍的生物一样,鸡中也可能出现一些两性畸形,长有雌雄双方的生殖器官,但这样的经常是一方不发育,或者两方都不发育,在动物群体中就会是比较特殊的一类,它们的行为和习惯与公鸡或者母鸡都有一定不同。下蛋的公鸡其实只是披了一层公鸡的羽毛,公鸡的羽毛、毛色性状是性选择的结果,愿意在于母鸡繁殖期间需要付出更多的能量来产生生殖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