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大变化的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显著的变化,其中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不同思想大放异彩,众多学派竞相绽放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在这诸子百家之中,农家以它独特的视角与特点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留下了属于他的篇幅。农家主要学说与观点集中于农业方面,其中代表了农民的关注与诉求,也反映了春秋战国大变局下农业发展的新情况。农家在这样的立场背景下,提出了一系列与农业有关的观点主张。虽然,秦汉之后农家整体已经消亡,但是,其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学说仍值得探究。
(一) 农家的由来与发展
中国的农业发展有着有近万年的历史,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系统的农业耕作,传说中的神农氏被认为是农业的始祖。从部落联盟时期到夏商周,都设有专门负责掌管农事的官员。农官被视为农家的重要源流之一。实际上,农家开始系统发展是在春秋时期,并在战国时逐渐兴盛,传播开来。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偶然的,究其原因,首先,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使阶级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动,为反映不同阶层利益的思想学说纷纷出现提供了土壤,其中诸多反映小生产者的诉求的学派思想便有机会登上历史舞台,这是此前所不曾有的。墨子、杨朱和许行等正是这些劳动者的思想代表。而农家也是在这种情况下,获得了形成传播的空间。
其次,农家的形成与发展,与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下农业的变革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正是由于在农业领域所呈现的新形势极其所导致的社会关系变革为农家的出现提供社会背景和奠定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出现了松动和变化,农业生产技术出现更新和进步,单体农业生产者的影响得到了扩大,农业生产力得到提升。因而农业生产者出现了新的诉求,反映其诉求的思想也随之产生了。此外,春秋战国时牛耕和铁农具开始得到运用,各国大量修建农业水利设施,使生产技术与工具的得到了进步发展。因此出现了对于农业技术工具和耕种 *** 经验的进行总结的趋势。对于农业技术的关注与总结,是农家的来源与重要内容之一。
(二)农家的流派及其主要思想
农家正式形成于战国时期,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许行等。有学者将此两种流派依其托古之人分为神农一派与后稷一派。农家的著作已经全部亡佚,没有完整书目流传于世,只有零星记载散见于《管子》《孟子》《吕氏春秋》等书。我们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窥得农家的主要思想。
许行是农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人物生平与思想主要见于《孟子·滕文公上》。许行的思想主要有两点,一是提倡君民并耕,二是"市贾不二"的物价观点。许行主张君主应和农民一样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贤者与民并耕而食, 飨饔而治”,这表明许行认为贤明的统治者应当与小农一起耕种,而非通过压榨农民来获取粮食,他对滕文公使用仓库储存粮食的行为提出了批评。这一主张主要反映了当时小农对于农业剥削的反抗诉求,反映了农家关注底层农民利益,追求平等的独特思想。
此外,许行认为市场上商品的价格应当保持统一,大小重量类似一商品不应有不同的价格,这便是"市贾不二"。正如《孟子·滕文公上》所言, “市价不贰, 国中无伪, 虽使五尺之童适市, 莫之或欺。”许行的这一观点体现了战国时期商业发生的新的变化与发展,也体现了土地小生产者对商业的不满,从中网民们可以看出农家农本商末的观点。
农家中假托后稷的一派主张与许行一派存在一定差别,其学说主要以劝农桑,促进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学说思想主要见于《吕氏春秋》。其中,反映政治经济思想的内容主要在《上农》一篇。
与许行一派不同的是,《吕氏春秋》的农家思想主要站在了地主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就如《上农》开篇所说“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 先务于民。民农非徒为地利也, 贵其志也”,表明重视农业的目的并非只是为了粮食产出,更是为了加强对农民思想意志的影响,为统治者的政治目的服务,将农业作为了一种维护统治秩序的 *** 。而在具体的措施上,其主要主张有:减少农民迁徙,藏富于农,设立专业官员管理耕种等。同时,《吕氏春秋》中认为,重视农业但并不应该压制商业,应将其作为补充,这是与其他流派不同之地。其还重视礼法对农民耕织的教化规范,这又体现了与儒家有着联系的一面。
标签: 致力于农业发展 农业专家讲解内容对农民 农业著名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