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经历数千年的文明发展,至今仍受国人乃至国际的挚爱,也许正源于它由内而外散发出的一种无疆的大爱精神。从今天开始特别开辟一个新的频道,专门分享中医知识,从基础入门开始,为大家介绍这门深奥的传统知识。
先看视频
视频加载中...
视频比较简单,下面文章详细介绍中医发展简史。
中医四大经典名著
什么是中医四大经典名著?不同于中医四大经典(《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赋》、《汤头歌诀》)。四大经典这四部巨著在中医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
关于四大经典的具体组成,学界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在广泛的认知中,大家普遍将《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视为中医四大经典。而在一些中医教材中,有的选择《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作为四大经典。尽管存在分歧,但大家一致同意,无论哪一种说法,这些著作都在中医的发展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里主要介绍之一种说法。
这四大经典名著的成书,都是历史和实践的结晶。它们在中医的发展上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通过对它们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欣赏中医的博大精深。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本书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诗、问答的形式阐迷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书于先秦及汉代,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中医又被称作“歧黄之术”,而“歧黄”则分别代表了岐伯与黄帝。
黄帝,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
岐伯,中国传说时期最富有声望的医学家。
岐黄之术发展史
- 1.夏——西周,在医学发达之前,人们对自然的科学认识不足,对于各种疾患不得不乞求神灵求得帮助,以致巫医盛行。
- 2.春秋——西汉,医学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摆脱了巫术的束缚,可以光明正大地从事医疗活动,进行经验总结,并加以理论提高。
- 3.宋——元,由于统治者对医学的重视与提倡,文人知医通医成为风尚,“儒医”之名正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
- 4.明——清,这一时期,很多医家并不是主动或自愿从医的、大都是因习经文走仕途之路受挫而被迫投身于医学的,就连明代最著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也概未例外。
《难经》
- 《难经》成书于战国时代,在脉诊和治疗学方面有新的发展。《黄帝内经》和《黄帝八十一难经》虽然没有必然的医学知识传承关系,但两者的成书同为医学知识体系形成标志,共同为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难经》是我国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自古有云:“不懂《难经》,枉为医者。”
作者及成书年代
《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相传为扁鹊(秦越人)作于春秋时期。《难经》为阚述《黄帝内经》中的疑难问题而作,成书年代应迟于《黄帝内经》,故其成书年代的上限应在首载《黄帝内经》书名的《汉书·艺文志》之后,下限应在首载《难经》书名的《伤寒杂病论》之前,即东汉时期。
主要内容
全书共分八十一难。1~22难:论诊法(脉诊寸口三部九候诊脉法)。23~29难:论经络、奇经八脉(生理病理)。30~47难:论脏腑(命门、三焦学说)。48~61难:论病证(脏腑辨证)。62~68难:论腧穴(特定穴)“五输穴”、五脏“(背)俞、(腹)募穴”等。69~81难:论治则治法(针刺治法)。
《难经》的构成
讨论五脏的募穴和腧穴的治疗作用以及五俞穴的主治病症,对五俞穴和原穴作了着重阐释。
分析病证的病因、病机。提出了“正经自病”与“五邪所伤”两种不同性质的疾病。
提出了“独取寸口”的切脉 *** ,并分析了各种情况下脉搏所反应的证候。
对脏腑的形状、大小、轻重以及生理功能运用五行学说进行了阐释和论述。
介绍了针刺治疗中补泻手法的运用和多种针刺手法的运用,提出针刺与时令的关系。
主要对奇经八脉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分别指出了八脉的作用和循环。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历史上更具影响力的医学巨著之一,它对于中国医学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该书以病机、证候、辨证、治疗方案为核心,阐述了伤寒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 。作者张仲景通过对数百例病人的诊疗实践,总结出一套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提出了“扶正祛邪”、“辨证论治”等理论观点,深刻开拓了中国医学诊疗的新领域。
《伤寒杂病论》深谙实践与理论相辅相成的道理,完美地融合了中医经典中的理论与中医诊疗的实际应用,使它成为了历代医家学习的重要经典。该书在医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对中国古代医学的研究具有深远影响,在世界医学史上也被视为瑰宝。
《伤寒杂病论》的出现,为中医走向系统化、科学化开辟了新的道路。该书对于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不可替代的。它的理论和实践标志着中国医学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的开端,开启了一段崭新的历史时期,并为中医理论的发展和临床实践的深入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及成书年代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为东汉“医圣”张仲景(张机)所著。此书在流传中散佚,后人经过整理,将论述外感热病的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将论述内科杂病的部分结集为《金匮要略》。
主要内容
《伤寒论》全书共10卷,22篇,398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3个。全书重点论迷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选行辨证苑治的 *** 。并将病证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同时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产候转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胜何脐,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药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其影响深远。该书以药物为主要内容,记录了大量药物的名称、性味、功能、用法与剂量,对中医药学理论的发展和中药临床应用均有重要影响。此书被视为中药学史上的里程碑。《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年代虽然不明确,但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随着时代的变迁,药物学家们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不断丰富神农本草经的内容。在唐、宋、元、明清等时期,对《神农本草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订、补充与扩充,使其更加完整、系统和科学。
《神农本草经》中的药物种类丰富,主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其中,植物药252种,包括中药中常见的人参、黄芪、甘草、当归、川芎等;动物药67种,包括中药中的熊胆、麝香、羚羊角、龟板等;矿物药46种,包括中药中的硫磺、朱砂、雄黄、石膏等。这些药物按照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神农本草经》的内容在中医学理论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对于中药学的发展,促进了中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了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在中医药学的推广与传承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神农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传说人物,被尊称为“药王”、“五谷王”、“五谷先帝”、“神农大帝”等,是农业、医药和茶叶的创造者。他尝遍百草,教人农耕和医疗知识,为掌管医药及农业的神祇,不仅能保佑农业丰收和人民健康,还被医馆、药行视为守护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神农大帝具有极高的地位和崇拜,他的传说和成就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本文介绍了中医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四大经典名著,《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难经》和《伤寒杂病论》。这些经典书籍为中医走向系统化、科学化开辟了新的道路。文章详细介绍了这些经典书籍的作者、成书年代以及主要内容,突出了它们对中医的指导作用和研究价值。其中,《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分别被介绍为中医诊疗实践和中药学理论的重要经典。
往期推荐:看得懂的大中医基础篇1:中医药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