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浩
编辑|青袍御史
前言
虹鳟鱼是一种重要的冷水鱼类,属于鲑形目、鲑科。它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并成为养殖业中的重要品种。
原产于北美洲北部和太平洋西岸的虹鳟鱼,主要栖息在低温淡水环境中。由于其对水质的高要求,养殖过程中必须特别关注水质管理。
虹鳟鱼的肉质十分细腻,口感鲜美。它的特点之一是刺少肉多,其肉质富含营养,因此备受消费者喜爱。虹鳟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D和B族维生素等。
这些营养物质对人体健康有益,有助于维持心脏健康、增强免疫力和促进神经系统功能。
鱼池准备
1.场地选择
为了优化虹鳟鱼的生长环境并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在选择养殖场地时需要进行一些调查和研究。关注水源是场地选择的首要条件,其中水量、年度水温变化以及水质条件等都需要重点考虑。
养殖虹鳟鱼的水源需具有弱碱性,水质良好,且常年水温不高于22℃。这种水源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对虹鳟鱼的生长非常有利,尤其是溶解氧含量充足。
通过选择这样的水源,可以确保虹鳟鱼在养殖过程中得到良好的生长环境。水质的弱碱性有助于维持虹鳟鱼的健康,并为其提供所需的营养。
恒定且适宜的水温有助于稳定虹鳟鱼的生长周期。溶解氧丰富的水体则有助于虹鳟鱼呼吸顺畅,保持活力。
2.鱼池建设
养殖场内需设有不同类型的鱼池,包括仔鱼池、鱼苗池、鱼种池、成鱼池、亲鱼池和后备亲鱼池等,以满足虹鳟鱼在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
这些鱼池采用坚固的混凝土结构建造,并按照合理的落差进行布局,以促进自然的水流。
虹鳟鱼的养殖池通常采用长方形的形状,其长宽比在5:1至8:1之间。每个独立的鱼池都配备了进水口、排水口和排污口,以便进行水的补充、循环和排放操作。
为了防止鱼类逃脱,进水口和排水口处设有防护装置,如拦鱼栅。拦鱼栅的间距根据鱼的体型大小而定,以确保鱼类无法通过进水口和排水口的缝隙逃离鱼池。
这样的设计和配置能够有效管理和控制鱼类的生长环境,提供适宜的水流和水质条件,促进虹鳟鱼的健康生长。同时,这种结构也使养殖人员对鱼池的操作和管理更加方便、高效。
苗种放养
1.苗种规格
为了选择适宜的放养鱼种并确定放养量,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注水量、池水交换率和饲养水平等因素。为了保证养殖效果和鱼群的健康,推荐选择体质较为健壮、规格相对整齐的鱼种进行放养。一般来说,每尾重量在100~150克的鱼种最为适宜。
放养量的确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合理的放养密度范围为每平方米放养50~100尾的鱼种。通过调整放养量,可以保持水质的稳定和鱼群的生长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放养密度过高可能导致饵料和氧气供应不足,影响鱼群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因此,在放养过程中要密切观察鱼群的行为和水质指标,并根据情况进行调整,以确保放养的顺利进行和鱼群的良好生长。
2.放养前准备
为了减少鱼种养殖过程中的疾病和死亡情况,对放养池进行消毒是非常重要的步骤。其中,使用生石灰进行消毒是一种常用的 *** 。根据标准,我们建议以每平方米水面用100克生石灰的比例进行消毒。
具体操作 *** 是将生石灰与清水按1:10的比例充分溶解,然后将溶液均匀泼洒在整个鱼池的水面上。这样可以有效地消毒鱼池并减少病原微生物的存在。消毒后,根据实际情况,在4到6天后注入新的水源。
通过消毒鱼池,可以有效地降低病原微生物的数量,提供一个相对清洁和健康的环境供鱼类生长。消毒后的鱼池,还需要继续密切观察水质指标和鱼群的健康状况,确保水质稳定和鱼类的适应过程顺利进行。同时,也要注意消毒液的使用量和浓度,避免对鱼类和水生生物造成不良影响。
3.放养 ***
为了确保放养的成功,需要确保鱼种入池前的储运水温度与放养池的水温温差不超过3℃。这样可以避免鱼种在温度变化较大的环境下受到不良影响。
在放养鱼种时,动作要轻、要快。将储运鱼种的器具缓慢地沉入水面以下,让鱼种能够自由游走。这样可以减少对鱼种的惊扰和压力,有助于它们更快地适应新的环境。
还可以在放养过程中逐渐释放鱼种,避免一次性大量投放造成过度拥挤和竞争。通过以上措施,能够提高放养的成功率,并确保鱼种能够良好地适应新的生长环境。
饵料投喂
1.饵料要求
虹鳟鱼对饵料的要求非常严格,因此饵料必须具备全面的营养。蛋白质是必不可少的,其需求量在40%至45%之间,其中幼鱼需要约45%的粗蛋白质含量,而成鱼的粗蛋白质含量不低于40%。
饵料还需要含有适量的脂肪,粗脂肪含量在6%至16%之间,粗纤维含量为2%至5%,灰分含量为5%至13%,水分含量为8%至12%。此外,还应注意添加矿物质和维生素。
*** 饵料时,可以利用常见的动物性食材如动物内脏、猪血、蚕蛹、蚯蚓等,与豆饼、麦粉、玉米、糠麸、蔬菜等不同阶段的食材按比例混合加工成颗粒饵料进行投喂。
在苗种阶段,动物性饵料可占总饵料的约60%,而成鱼阶段约为50%,亲鱼阶段约为40%。
在 *** 饵料的过程中,严禁使用发霉变质的食材,以免对虹鳟鱼的生长造成危害。
2.投喂
投喂鱼饵需要按时进行,并且投喂次数要适当。根据不同生长阶段,投喂次数的安排如下:在鱼苗阶段,每日投喂3至4次;在鱼种阶段,每日投喂2至3次;而成鱼和亲鱼阶段则每日投喂2次。
对于每日投喂2次的情况,更好的投喂时间是上午9时至10时以及下午16时至17时。如果每日投喂3次,可选择上午8时至9时、中午12时至13时以及下午17时至18时。而如果每日投喂4次,则可在8时至18时之间均匀设置4次投喂。
水质调控
虹鳟养殖对水质的要求非常严格。除了高溶解氧的要求,还需要维持微流水的环境。水体应呈清澈透明的状态,色度一般低于30度,悬浮物的浓度应小于15 mg/L。
养殖中对溶解氧的要求非常严格,通常要求维持在6 mg/L以上。如果溶解氧含量未达标,必须及时采取增氧措施。
当溶解氧浓度达到9 mg/L时,虹鳟鱼的生长速度较快;而当溶解氧浓度低于4.3 mg/L时,鱼鳃会持续外张,引发鱼只的死亡。更为严重的是,当溶解氧浓度低于3 mg/L时,会导致大规模的鱼只死亡事件。
水温全年变化应在12℃至22℃之间,最适水温为16℃至18℃。pH值应在5.5至9.2范围内,最适pH值为7至7.5。
在养殖过程中,应定期检测水质指标。池水交换率应达到每小时2次以上,流速保持在0.02至0.16 m/s之间。
日常管理
在养殖过程中,要坚持勤于巡塘和观察,防止鱼类逃逸和盗窃情况的发生。进行早晚巡塘是必不可少的措施。
为了确保虹鳟鱼的健康养殖,需要记录养殖水温、水量、溶解氧、投饵量等关键信息,同时要重点观察鱼类的活动情况和进食量。
在夏季高温季节,要特别注意虹鳟鱼的生长情况。要测量水温,确保不超过22℃;同时要保持溶解氧水平不低于5 mg/L,总氨氮低于0.2 mg/L,亚硝态氮低于0.1 mg/L。
一旦鱼池开始变脏,应及时进行清理。为了确保进水和排水的通畅,每天都要进行一次污物清理。
鱼病防治
为了提高虹鳟鱼的成活率并增加经济效益,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提前预防鱼病。由于鱼类栖息在水中,观察疾病往往较为困难。因此,在虹鳟鱼养殖过程中,鱼病的预防和治疗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应坚持“早预防,早治疗”的原则。
注意选择活泼程度高、体质健壮、抗病能力强的优良鱼种,并避免购买带病的鱼种。病死鱼应及时隔离或处理。
在放养鱼种之前进行鱼体消毒。可使用3%~5%的食盐溶液进行浸泡,也可在发病季节定期使用生石灰泼洒水体进行消毒。此外,可适时投喂药饵进行预防。
使用经国家批准的合格渔药。禁止使用未经批准的渔药或无证无文号的渔药,同时在使用过程中要避免对人类健康和水域生态造成危害。
进行科学的病原检测。在确定病因后,对鱼进行合理的药物治疗,避免盲目和滥用药物。
制定合理的休药期,确保水产品的药物残留量符合国家标准。不长期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也不在水体中随意施用抗生素。
随时观察鱼类的采食情况,如有问题及时处理。记录每日水温、投饲量和投喂次数,记录死亡鱼的数量和解剖情况,还应记录用药量和施药 *** 等相关信息。
结语
随着渔业养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们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追求,渔业健康养殖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因此,发展和推广渔业健康养殖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在养殖过程中,从养殖设施、苗种培育、放养密度、水质处理、饵料质量、药物使用到养殖管理,每一步都需要采用合理科学的养殖手段,以确保获得质量优良、产量高、对环境无污染的产品,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综合效益,同时保持稳定且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祥栋 . 虹鳟流水养殖技术 [J]. 河南水产,2017(6):8-9.
[2] 郑万明 . 虹鳟鱼小水面养殖技术 [J]. 黑龙江水产,2016(6):10-11.
[3] 刘山东 . 虹鳟鱼运输中的质量安全防控 [J]. 甘肃畜牧兽医,2018(8):39-40.
[4] 杨树国,万虎,陈斐,葛崇友 . 云南鳟鱼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J]. 中国水产,2019(11):33-35.
[5] 陈程,宛洪权,冯国君,刘春兰 . 关于水产健康养殖病害防治的几点思考 [J]. 黑龙江水产,2019(6):10+24.
[6] 唐黎标 . 水产高效健康养殖的关键技术措施[J]. 渔业致富指南,2019(22):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