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报记者 陈淼 毕雪
在吉林省洮南市那金镇好田村的养殖户采访中,许多人总念着一个人的名字,说这个人的育种与繁殖水平如何如何的高,说这个人提供的产业化方案如何如何的好,说这个人如何的平易近人,没有半点专家架子。他是谁?他就是现任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院副院长、教授孙永峰。作为我省首批高校青年科研春苗人才、吉林省第二批企业科技特派员和家禽产业技术专家,他每天围着实验台和养殖基地转,培育品种、升级技术、走村入户、培训农户、落实成果……
“科技扶贫”为脱贫找出路
养鹅投入小、出栏周期短、回报高是众多农户把养鹅当作快速增加经济收入的初衷。如何提高商品鹅的品质?如何扩大养鹅的规模?如何帮助养殖户稳定增收?是孙永峰的科研课题。2015年底,吉林农业大学与好田村开展了结对帮扶工作,他作为养鹅项目负责人经常驻村。驻村的每一天,他都走村入户,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解决养殖户的问题。他的到来让养殖户们感到“放心更安心。”多年的家禽科研工作,让他有了丰富的鹅产业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示范与推广的经验;有了自主知识产权鹅种——吉林白鹅;有了农业部948项目引入的卡洛斯鹅;有了鹅的营养调控、繁殖调控、疾病防控、鹅舍标准化建设等一整套综合配套技术;有了10余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来了,就要干出样子!
自吉林农业大学与好田村结对帮扶以来,孙永峰团队深入研究当地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寻找适合当地发展的方向。在多方调研后,项目团队认为好田村发展养鹅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的土地资源广阔、农户家庭院大,非常适合吉林白鹅的养殖。本着“保养殖成功,重培养养殖户”的思路,吉林农业大学为好田村59个贫困户,每户免费发放30只鹅雏,采用的是成活率高的7日龄以上脱温雏,分三批优选1300只,其中,肉用500只,蛋用800只。并在此基础上,提供配套饲料、药品和免费接种疫苗服务。
驻村更驻心,变出“聚宝盆”。他在驻村扶贫工作中不惧辛苦,坚持提供全程跟踪技术指导,发放鹅雏和开口药,定期举办现场培训会,每隔半个月都会派人入户查看养殖情况。刚开始鼓励农户养鹅时,村民顾虑重重。为了打消他们的各种顾虑,项目组帮助养殖户建立起市场回收机制,鹅养成后帮助联系经销商,保证市场销售。“大伙儿一开始都不愿意养,看到我2017年养鹅挣到2600多元,2018年都抢着报名要养。”好田村村民高兴地说。截至目前,好田村鹅的成活率超过95%,肉绒型鹅能长到8—10斤,市场售价在70—85元/只,净利润在35—45元/只,户均增收300—400元;蛋用型鹅可连续产蛋3—4年,年产蛋70枚左右,按3—4元/枚市场价计算,户均增收210—280元。
以产业导入为支撑,以实用科技为路径,孙永峰团队从鹅的产业经济和庭院经济入手,通过构建鹅业标准化示范联盟,形成了“高校科研技术服务团队+鹅业联盟+包保单位+贫困村(户)”的精准扶贫模式,对项目策划、鹅雏购买、养殖技术指导、产品销售整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帮扶。五年来,他的足迹踏遍我省60余市县,转化技术成果8项,扶持龙头企业8家,合作社30余家,培养乡土人才200余人,推广扶贫鹅500多万只,产生经济效益亿元以上。他的技术扶持让松散的养鹅经营模式踏上了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道路。真扶贫、拔穷根,受到帮扶的养殖户腰包鼓了、精气神足了,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攻坚克难在一线
当然,在科技扶贫过程中也不都是一帆风顺的,孙永峰团队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养殖户自繁自养、靠天养鹅依旧是现在养鹅的主体形式,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严重制约了养鹅业的快速发展。限于落后的养殖理念,农户对进行科学养鹅的配合度不高,不能做到定期打疫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培养乡土防疫员。
有30年养鹅经历的农户高玉琴,虽是当地精通鹅种蛋孵化技术的能人,但多年以来,她的生产规模和经营水平一直处于瓶颈期。“孙教授建议我们建立养鹅专业合作社,采用‘良种+良法’的推广示范理念,从养殖环节的‘种、料、病、管、舍’到全产业链条的‘产、加、销’入手,重点技术扶持鹅业合作社和养鹅大户。”高玉琴说。经过10年的技术扶持,她从原来的鹅种蛋孵化散户,发展成为集“种鹅养殖+种蛋孵化+商品鹅养殖+商品鹅回收”为一体的专业养鹅合作社带头人,建成了标准化水平的鹅舍,种鹅存栏3万余只,种蛋孵化能力达到30万枚/年,带动当地62个大户开展商品鹅规模化养殖。
针对百姓对新技术和市场信息了解慢的问题,他建立帮扶微信群,将贫困户和村干部都拉进来。通过自媒体《吉林水禽》,按时节将养殖技术和市场信息及时发送给养殖户。如今,合作社和养殖户能通过“现场指导+技术培训+ *** 咨询+ *** 群+微信群”进行学习和交流。建立“有物、有影、有声”的空间立体技术示范体系,他们的困难也能在之一时间得到解决。
初心不改 矢志不渝
“我要为农民多做点事”浓浓的爱国之情,一直是他心中的底色。20多年来,他从一名懵懂的大学生成长为鹅研究专家,把所有精力投入到科研成果转化中,不是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就是在为养殖户科普养鹅技术。工作虽苦,但看到研究成果能在更多地方应用落地,农户因此增收致富,他又深感欣慰和幸福。
“我是一名来自农业院校的动物科学专业科技工作者,更是一名党员,解决‘三农问题’是我们最重要的课题。我所学的专业与农村生产应用紧密相连,所以无论从专业还是责任而言,都应该在精准扶贫的工作上多投入精力。自己力量虽小,但我相信万涓成水。”孙永峰说。正是这样的初衷,这样的坚守,在苦干的路上永不停歇、在奉献的路上不知疲倦,一年又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