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个子不高,却撑起一方天地,他身体不好,却依然起早贪黑,他读的书不多,却样样精通,他自己挣到了钱,却没有只顾着自己,被村里人笑过,却不计前嫌,带着大家一起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他就是贵州黔南福泉市牛场镇致富一方,远近闻名的“矮哥”王华银。
就是这几天工夫,王华银要动一场大手术,术前检查正在进行当中。主刀的医生是从上海请来的专家,他们要为王华银换掉已经严重坏死的双股骨。
但王华银却从医院“溜”了出来。他一路小跑进了猪圈,添了些猪食,又急匆匆到牛圈里“巡视”了一圈。
王华银一出生,便遭遇了侏儒症。33岁,身高却如同五六岁的孩子那般,腰椎间盘突出、股骨头坏死……他“老是腰疼”,不能干重活,坐、站不能超过10分钟,一身的病痛……
意外的是,被村里人笑称“矮哥”的王华银,种土豆、当摊贩、养鸡、养猪、养牛……几番“折腾”,样样在行。他带着村民建起了养殖专业合作社,14户人家加入,养了100多头牛、800多头猪,致富一方。
今年3月,一直跟着王华银干的村民陈顺元养的60头生猪出栏,挣了十五六万元。虽然年龄稍长一截,但看着王华银从小长大的老陈竖起了大拇指:“我们都服他!”学着王华银,他主动放弃了 *** 补贴的低保。
命途多舛,王华银的脸上被岁月刻上了坚韧,生生不息。他有志气:“要活出一个样子来!”
“家常便饭”一样地跌倒
贵州黔南福泉市牛场镇双龙村茶园组,初秋地里的玉米叶已经开始泛黄。玉米地间通往养猪场的路,王华银再熟悉不过。
10年前,大约也是这般光景。家里的牛等着吃草,王华银弯下腰,费力一扛,没想一头栽进了玉米地里。“钻心地疼。”半晌,王华银挣扎着爬起来,生拉硬拽把牛草搬回了家。他一动不动,在家躺了一整天。
那天,王华银哭了。
这样的跌倒,王华银说,已经数不清有多少次了。先天性侏儒症,让王华银和弟弟王华军从小就跟普通人不同,“怎么也长不高。”两兄弟受尽了冷眼和嘲笑。
上学的时候,王华银成绩不错,经常能考进前三。初二那年,妹妹生病,家里实在拿不出钱来医治。王华银一咬牙,干脆辍学回家,帮衬父母。
可是,别人半天干完的活,王华银要一天甚至三天;别人一次能背160斤,王华银只能勉强扛起60斤。
王华银想赚钱。他背上货囊,开始转战福泉所有乡镇“乡场”的地摊,打火机、袜子、手电筒、蚊香……什么好卖就卖什么。起早贪黑,王华银发现赚不了钱。
2006年,王华银开始养鸡、养猪,由于缺乏技术、对市场不了解,一年到头,摆地摊攒下来的本钱全部花光了,还欠了亲戚朋友10000多元。
王华银和朋友合伙,种了200亩土豆。几场大雨过后,血本无归。
2007年,王华银看准了市场风险较低的“牛生意”。他七拼八凑,用父母外出打工挣来的钱买了3头牛。听说王华银要养牛,村里炸开了锅。“哟,你看你那样子,才长齐牛肚子,还没有牛高。你养牛,怕是牛养你哦。”“哈哈哈……”
两年后,村里危房改造。急需资金的王华银,无奈之下将家里的牛变卖,“养牛计划”宣告失败。
这一下,把王华银“跌”懵了。他问自己:“难道这一辈子就是一个废人?还能不能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活在世上还有什么意义?”
“再疼,也要想办法爬起来”
王华银“爬”了起来。
2010年初,过完春节,王华银背上跟他个头差不多的大包,和同乡一起坐上了前去浙江打工的火车。车水马龙的杭州让王华银一下子没有了方向,不知道干什么,他只知道“要闯一闯”。
王华银说,他开始了“流浪”。白天沿着街道找工作、晚上露宿街头,渴了喝生水、累了坐背包,身材的缺陷再一次让他陷入绝望。“人家根本就不愿意用你。”在写着“招工”的牌子前,王华银一次次遭遇着“闭门羹”。
皮带厂、抛光厂……最长的纪录,王华银干了一天。蹲在霓虹灯下,王华银暗自咬牙:“总有一天,我也要过上富足的生活!”
几经辗转,王华银终于被温州的一家灯饰厂“收留”。负责做包装,每月1200元工资,王华银很满足。好心的老板还专门给王华银定做了便于工作的高竹椅和桌子。
好景不长,经常加班的王华银每天一坐就是12个小时,他开始感觉“腰疼”。“腰椎间盘突出!”医生“警告”王华银,“少剧烈运动,多注意营养,否则很有可能瘫痪!”然而,这对于王华银来说,根本不可能。
9月,身体不支的王华银只得回到家乡。那一年过年,几乎身无分文的他收到了 *** 送来的800元慰问金,感激不已。
“只要你拉我一把,我就要努力往上爬。”王华银说。
养牛!王华银有了新的打算。
王华银认为,牛不容易生病,市场价格波动小,“应该能做出点样子来。”他四处借来2万块钱,以家养的4头牛为“班底”,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业之路。
谈何容易!
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那就再爬起来……
“干活慢,那就早起一点。”王华银开启了“早上六七点干活,夜里十点才吃晚饭”的“牛人”模式。脸被太阳晒得黝黑,看上去比同龄人“老”许多。他自己割草、自己开三轮、自己喂牛。手臂上凸起的青筋,和他一样倔强、有力、不服输。
福泉市农工局知道了王华银的事情,送来了5万元圈舍修建款;福泉农村商业银行牛场支行的信贷员帮助他填写申请,顺利拿到了2万元贷款……两年后,王华银还清了贷款,还买上了小货车。
他胆子大了起来,贷款10万元扩大养殖规模。福泉市 *** 、农商行、工商、税务等部门主动上门服务,帮助他创办了小微企业,就用他的名字命名——福泉市华银养殖场!
“要活出一个样子来”
没有牛高的王华银,靠着养牛赚到了之一桶金!
村民们有些不敢相信。开始有人向王华银讨教。51岁的陈顺元,看着王华银长大,在村里搞了很多年养殖,他说:“王华银搞成气候了。”
和王华银从小一起长大的陈顺江,从外面打工回来了,他跟着王华银去了牛市场,“感觉跟着他养牛有赚头。”
村里人不再喊王华银“矮子”,大家一传十、十传百,开始叫起了“矮哥”。
“一个人养一头猪是养,一个人养一百头猪也是养,大家为什么不把猪放在一起,联合起来养?”“矮哥”的一席话,闪烁着经济学的智慧,道出了“抱团发展”的想法。
王华银四处学习养殖技术。“打针喂药、消毒防疫,他什么都会……”陈顺元说,只要一个 *** ,王华银马上就到。
王华银把农村致富学校开到了村里,1.2米的他站上讲台,和村民们分享自己的致富故事,教大伙怎么养牛买牛卖牛……
“矮哥”王华银,成了村里养殖户的主心骨。
村里的养殖场里,挂起了“规模养殖场防疫监督责任牌”、“肉牛养殖流程图”、“生猪养殖流程图”……2017年3月,王华银发动返乡村民陈顺江、王华江等14人,与生意经验丰富的刘永富,组建了福泉市银富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大的广告牌上,写着王华银的名字和手机号。
“养殖生猪800余头、肉牛100余头、鸡3000余羽……”王华银盘点着合作社的规模。他成了村里规模养殖的之一人,茶园组的养殖产业逐渐远近闻名,市里的屠宰场纷纷慕名而来,王华银和村民们的生猪、肉牛供不应求。
“预计年收入120万元左右。”“矮哥”底气十足。
“王华银都能在家里养牛养猪赚钱照顾家庭,我们为什么还要在外面打工?回家去,跟着王华银干,不懂的地方,就跟他学!”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村民回来了。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合作社里,王华银说话“最有分量”。
“顶天立地”
“要发展,就能得忍!”
“不希望拿着救助金被人瞧不起。”
“再怎么辛苦我都不怕,我想干的事情,就要去试一试、闯一闯,干出点名堂,让自己和家人有尊严地活着。”
“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和别人差太多。”
“我不喜欢贫困的包袱,我要和大家一起,甩掉贫困的重负。”
“更大的希望就是大家都能回乡,让老人不孤独、小孩不留守。”
……
生存多艰,王华银更明白“尊严”对于生命的意义。他的话里,自立、自强、坚韧、不屈、乐观、自信。
“他的身上有一股子志气。”村支书钟平祥说。
早在2015年,事业起步不久的王华银就干了件在村里“惊天动地”的事。原本可以依政策享受低保政策的他,主动找到村里放弃了低保。“在大家的帮助下,我养牛、养猪,收入增加了,生活好了,就不能再占 *** 的便宜了,不能再吃低保了。”王华银挥着手,话音笃定。
很快,村里一些贫困村民主动放弃了低保救助。
“他个子是最小的,但是带动力是更大的。”福泉市委副书记、市长杨华祥评价说,脱贫攻坚就需要这样“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韧劲。
王华银盘算着大伙的“小康梦”:“到2020年,存栏生猪8000头,肉牛400到600头……”
不仅于此,“矮哥”的心可不小。
“我想搞乡村旅游,搞农业旅游观光,就是农旅一体化。”趁着闲的时候,他已经带着几位乡亲,到湖北、浙江以及遵义考察过乡村旅游,“希望带动整村发展,大家一同致富。”
王华银常说,“无法选择自己的身高,无法回避别人古怪的眼光”,但可以选择“活出一个样子来”!
在贵州脱贫攻坚的一线,他以三尺之躯,活出了顶天立地的样子。
编辑:李蓓 主编:吴蔚
文章来源于多彩贵州网。
标签: 小个子大智慧王华银养牛 致富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