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引进版新书《上瘾的秘密》有两位作者:一位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博士,一位是美国知名的营销专家。两人双剑合璧,从心理学和营销学的双重角度揭示了我们的消费选择是如何被商业世界塑造出来的——而不是我们一贯坚持认为的“我的地盘我做主”。今天听了“得到”听书专栏的于理老师解读这本书,很受启发。
书中说,商业世界里的广告和营销主要通过三种手段对我们的消费行为产生不知不觉的影响:大脑的弱点、情绪、潜意识。
首先,大脑的弱点被利用,原因之一是我们的记忆经常会出错,容易被商家引诱重新编码,从而上当下手。来合肥的知名网红打卡点合柴1972玩过吗?那些时光的印记,那些童年的回忆,花洋伞、小糖果、老火车站……一下子就勾起了我们对失去的美好时光的热烈向往,年长者被感动,年轻人被带动。这个时候,你让 *** 什么我都是愿意的呀!怀旧营销,管用!大脑的弱点被利用的另一方面表现在我们的大脑追求一致性。当你走进百果园门店,可爱的小哥哥给你递上一颗可爱的鲜荔枝,说姐您尝尝味道怎么样。嗯,不错,很甜。姐您带点回去给孩子吃吧,提神醒脑营销价值超高。嗯,可以。看看,你的大脑是多么的一致啊——5秒内,说了一个“嗯”后又说了一个“嗯”。
其次,情绪营销。情绪营销自古以来都是商家最擅长的手段。情绪有来得快的,也有来得慢的,就看你抑制情绪的能力。在神经科学中,衡量一个人抑制冲动能力的指标叫K值。低K值的人比较容易冲动,高K值的人能延迟冲动。商场里热闹的音乐、直播中9.9元秒杀,都是为了让低K值的人速战速决。而各种平台里面的各种档次会员,就是为了供高K值的人“理性”分析比较后下手的——你下手的是我期待你下手的。同时,商家还认真研究了我们的“快乐”和“痛苦”这两种情绪,并充分利用。购买=快乐—痛苦。我们的快乐有两个怪癖,一个是喜新厌旧(蛋糕之一口更好吃、与喜欢的人之一次约会的感觉最美妙),一个是热衷随机性(说走就走的旅行、偶遇的浪漫、手机里冒出来的红包),这两个怪癖在商家眼里都是宝贝。同时,商家设计的免密支付、分期付款、赌场里输的是筹码而不是现金,等等,都是为了减少我们“出血”时的痛苦。
最后,潜意识营销。潜意识营销,就是隐形营销。大家有没有发现,很多品牌的Logo都是红色或黄色?这是因为有关颜色的科学研究显示,红色是具有心理 *** 性的颜色,会在潜意识里传达紧迫感,而黄色会传达友好和快乐。诸如此类的潜移默化的心理植入案例不胜枚举。这一点,我感觉引用解读文稿中的这一段话就够了:“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有广告都是隐性营销,无论是电影电视剧里的植入广告,还是现在社交平台上网红博主的好物推荐。你越注意不到的广告,效果就越好。品牌甚至可以绕过你的意识,和你的大脑对话,增加你对品牌的好感,影响你的消费行为。我们自认为可以掌控消费,但事实表明并非如此。”
总之,大脑的弱点、情绪、潜意识,这些就是诱导你消费上瘾的秘密。此时此刻,你是不是想起了一句话:城里套路深,我要回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