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池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是对虾高密度养殖的头号杀手)

农村养殖畜牧网 水产养殖 1870

养殖水体亚硝酸盐偏高是工厂化高密度对虾养殖常见问题,易造成对虾蜕壳不遂、软壳,甚至“偷死”。现就养殖对虾亚硝酸盐产生的原因、危害及处理作以下初步分析:

养殖水体亚硝酸盐的产生

天然水域中,氮的存在形态可粗略地分为5种:溶解游离态氮气、氨(铵)态氮、硝酸态氮、亚硝酸态氮及有机氮化物。天然水体中各种形态的氮在生物及非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不断迁移、转化,构成一个复杂的动态循环(见图1)。

虾池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是对虾高密度养殖的头号杀手)

图1 水中氮的转化关系

从上图可见,含氮物质的分解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之一阶段,氨化作用。即蛋白质、氨基酸等含氮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释放氨态氮的过程;第二阶段,硝化作用。即氨态氮在亚硝化细菌(18分钟左右繁殖一个世代)的作用下被氧化成亚硝酸盐后,在硝化细菌(18小时左右繁殖一个世代)的作用下进一步被氧化成硝酸盐的过程。硝化过程受水体溶解氧和pH值等因素的影响,硝化速度随溶解氧含量的升高而增大,硝化作用的适宜pH值范围为弱碱性;第三阶段,脱氮作用(反硝化作用)。即在脱氮细菌的作用下,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在低溶氧条件下被还原为氮气等的过程。

由上述可知,对虾养殖过程中以下几种情况均会造成亚硝酸盐偏高:

1.大量投喂含氮高(高蛋白)的饲料,造成水体残饵、粪便积累;

2.大量施肥,特别是含氮高的难溶性有机肥;

3.养殖水体中后期藻类死亡。藻类能够吸收一定量的亚硝酸盐作为营养自身繁殖,死亡后使池塘中产生过多的含氮有机物;

4.频繁、过量使用消毒剂,杀灭微生物和养殖水体中的藻类;

5.池塘增氧能力不够,氧气供应不足,硝化过程受阻;

6.有些地下水或河道水源本身含有较高的亚硝酸盐或氨氮,也会造成养殖水体亚硝酸盐偏高。

养殖水体亚硝酸盐过高的危害

亚硝酸离子通过对虾的呼吸系统进入到血液循环,可将血液中的亚铁血蓝蛋白氧化为高铁血蓝蛋白,从而抑制血液的载氧能力导致养殖水产动物缺氧或中毒。亚硝酸盐偏高对对虾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虾急性亚硝酸盐中毒时会大量上浮,严重时直接导致死亡。对虾亚硝酸盐急性中毒死亡的案例不多见,特别是海水养殖池塘更不易出现。

2、亚硝酸盐偏高的危害更主要是表现在对虾蜕壳期。会引起蜕壳期的对虾因为缺氧、中毒而蜕壳不遂,出现大量软壳虾,常常引起蜕壳期大量“偷死”。蜕壳期对虾需要更多的氧气,而亚硝酸盐偏高会影响对虾对水体中氧气的吸收。

3、对虾养殖池塘水体长期亚硝酸盐偏高,对虾免疫力下降,抗病能力下降,容易诱发白斑症病毒病和弧菌病,增加对疾病的易感性。

亚硝酸盐的毒性与水体的pH值和盐度有密切关系,pH值越高亚硝酸盐的毒性越小;盐度越高,硝酸盐的毒性越小。对虾对亚硝酸盐的耐受值与水体中pH值和盐度有关。

亚硝酸盐的预防 ***

在养殖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偏高现象相当严重,给养殖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即使含量达不到致死浓度,但由于超过养殖对象的忍耐程度,导致生理功能紊乱,而影响生长或引起其他疾病的发生。为确保鱼虾蟹的安全,应将亚硝酸盐含量控制在0.02毫克/升以下。因此,要想控制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暴发,减少死亡量,从根本上必须解决亚硝酸盐的问题。首先要正确判断鱼虾确实是亚硝酸盐中毒,其症状表现为:厌食、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呼吸急促、浮头、体色变深、鳃丝暗红并有对虾在池底死亡,且死亡后又没有明显症状。目前解决亚硝酸盐中毒的做法很多,其中有些是“误招”,希望引起注意。

错误一:不顾一切想迅速降解亚硝酸盐的浓度

很多人在检测到亚硝酸盐偏高(尤其是出现死虾)时,首先想到的是不顾一切、想方设法迅速降解亚硝酸盐的浓度。但事实上,亚硝酸盐浓度突变产生的应激比短暂高浓度对鱼虾造成的危害和损伤更严重。因此遇到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升高时,切勿采用急降的 *** ,而应采用平缓降低的措施更为安全和有效。

错误二:盲目加大增氧剂的使用剂量

很多人以为缺氧是诱发亚硝酸盐升高的原因,却不知道这并非是唯一的因素。事实上,亚硝酸盐中毒并非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低,而是由于鱼虾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导致鱼虾血液中的溶解氧降低从而出现缺氧症状。因此,仅仅一味使用增氧剂是无法解决鱼虾血液缺氧的问题的。由于过量使用化学增氧剂(如过氧化钙、过硼酸钠等),因其剧烈的放氧作用反而会加剧鱼虾的应激反应,从而加速了鱼虾的死亡。

错误三:错误使用絮凝和吸附型产品

市场上相当一部分的降解亚硝酸盐产品都是吸附型和离子交换剂类型的产品(如聚合氯化铝、明矾、硫代 *** 钠、聚丙稀酰铵等产品),这些产品含有强效凝聚和沉降的成分,所以似乎能很快地降低水体亚硝酸盐的浓度,但却让不少人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吸附剂和絮凝剂加入到水体能够将亚硝酸盐吸附于基质内,也就是将水体中的亚硝酸盐从大范围的水体中浓缩聚集于吸附剂内并沉降于池底,其结果是水中层和表层亚硝酸盐浓度降低,但底层的亚硝酸盐却明显升高,其危害反而更严重:

(1)因虾是底栖生物,池底是虾摄食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底层亚硝酸盐升高使虾处于慢性中毒状态,从而慢慢降低虾的食欲和免疫力、并抑制其生长及诱发各类病害等,这种慢性中毒因为隐蔽,所以更危险,一旦遇到虾脱壳体质虚弱时就会出现大量偷死和肌肉白浊。

(2)天气突变(如刮风下雨、换季、风向转变等)时,容易引发“返底”。届时底层水会上升到水面,使得积聚于池底的亚硝酸盐像“炸弹”一样暴发开来,并与其他有害物质同时起毒害作用,从而引起鱼虾大面积死亡,这也正是为什么在天气突变时往往会有暴发性的鱼虾病害发生的原因之一。

错误四:滥用微生物制剂

不少养殖户在遇到亚硝酸盐超标时,会大量施用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制剂,却不知许多微生物之间是相互竞争的,甚至有些还会起到相互抑制的作用。因此必须谨慎选用微生物制剂。

在养殖过程中要严格控制亚硝酸盐含量,确定科学合理的放养密度,平常加强对水质的管理(勤开增氧机),保持水质肥、活、嫩、爽,坚持每隔1年-2年对池塘底部淤泥进行清淤改造。

1.培养或增加优质藻类

根据天气、池塘水质情况,适时肥水,使用芽孢杆菌、硝化细菌等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培养或增加优质藻类。通过藻类对氨氮的吸收,使氨氮向亚盐的转化减少;提高藻类浓度以吸收更多的硝酸盐,促进亚硝酸盐向硝酸盐转化,减少亚硝酸盐的积累。硝化细菌在有氧条件下可将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而被藻类利用,从而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自然界中硝化细菌广泛存在,但因其繁殖时间长(约20小时一个繁殖周期)限制了硝化细菌的应用效果。

2.定期改良底质

很多鱼塘因各种原因会造成底质恶化,淤泥深厚,最容易产生亚硝酸盐,暴发持久且顽固性鱼病,因此,应定期使用底改药剂,或者改为底层增氧(如微孔增氧机等)的 *** 亦可。

3.合理使用增氧机

晴天中午开,阴天早上开,连绵阴雨半夜开,泼洒药物开;傍晚不开,暴雨不开。闷热天气长开,凉爽天气短开;半夜长开,中午短开;施肥长开,不施短开;风小长开,风大短开。

4. 加水

5.合理投喂饲料量。

6.促进硝化菌的生长建立起硝化体系。

在养殖前期,要创造条件促进硝化菌的生长建立起硝化体系。除保证充足溶氧外,有研究表明,向模型体系中投加Mo元素(亚硝酸氧化酶的活性中心Mo-Fe-S)蛋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硝化作用的进行,缩短了亚硝酸盐积累所持续的时间,并加快了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的速度。

7.创造反硝化细菌的适合生长条件

在养殖密度过高或是养殖池塘溶氧比较低时,要创造反硝化细菌的适合生长条件,促进反硝化作用对氮的转化。比如在养殖水体中投加能量物质(有机酸、乙醇等)能够促进反硝化作用的进行,但是能量物质一定要投放充足,不然会导致反硝化作用进行的不彻底,仅能完成硝酸盐向亚硝酸盐的转化,亚硝酸盐无法进一步转化为氮气(N2),造成亚硝酸盐的过度积累。

亚硝酸盐的处理 ***

在养殖过程中,多注意水质的藻相、菌相,养殖早中期注重有益藻类的培育,养殖中后期注重有益菌的培育,一般亚硝酸盐含量不高时,可以通过培藻、养菌等控制其含量;当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含量偏高,引起鱼病暴发时,应先降解亚硝酸盐并进行解毒,再用其它药物治疗。

1.大量换水。

2.使用化学制剂快速降低亚硝酸盐含量。

降亚硝酸盐,最有效也是最简便的办法,就是直接使用活菌加颗粒氧药物,颗粒氧可以多施用一些,可达到更好的效果,天气晴朗时还可视水质情况使用光合细菌。

3.加开增氧机。

4. 使用微生物逐渐降低亚硝酸盐含量。

使用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粪链球菌等微生物逐渐降低亚硝酸盐含量。定期使用活菌底改等微生态制剂,可保持养殖水体的优良水质,提高养殖水体自净能力,稳定养殖水体中的酸碱度,防止因pH值失衡而导致的水体恶化,产生亚硝酸盐的积累,造成对水生动物的危害,减少病害的发生,从而节约养殖成本。

5.减少饲料投喂量或者停食。

总而言之,亚硝酸盐超标,并不是短时间内水质恶化引起的,所以平时就要注意调节水质,当发现亚硝酸盐超标时,可选择化学制剂快速降低亚硝酸盐,缓解养殖对象中毒症状,若要长期控制亚硝酸盐,在使用化学制剂之后还需要使用芽孢杆菌、粪链球菌等微生物使池塘长期保持优良水质。

鱼虾亚硝酸盐中毒后往往会出现软壳、空胃、肝肿等,如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就会留下后遗症,轻则影响摄食、抑制生长,重则停止生长,甚至发生慢性死亡。所以应注意提高对虾免疫力,保肝健肠、修复损伤等。

标签: 虾池亚硝酸盐 养虾亚硝酸盐高对虾有什么伤害 亚硝酸盐对对虾的影响 对虾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