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今生
1910年,K·格拉瑟(Glässer)在纤维素性多发性浆膜炎患病猪的渗出液中发现了一种杆菌,多年以后,才完成这种培养条件苛刻的杆菌的分离和鉴定工作。经过多次更改,最终将其命名为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以纤维素性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为特征的疾病称为格拉瑟病(Glässer’s disease)。我国惯称副猪嗜血杆菌病。副猪在全世界范围内任何猪群都可发生,而这种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疾病的暴发可能与应激有关,包括混合感染、转群和混群等。在中国副猪病被认为是保育猪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同时也能对育肥猪和母猪造成影响。
菌株多样性
副猪嗜血杆菌菌株在表型和基因型包括毒力上都表现出多样性。这些菌株被分为15种血清型,但还有很高比例的菌株无法分型。在不同国家分离的菌株中,血清4型和血清5型以及一些无法分型的分离株是主要流行菌株。
常见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主要见于4~8周龄的猪,猪的感染日龄有所不同,这取决于仔猪获得的母源抗体水平高低和细菌定殖情况。副作用在成年猪中也会有零星散发。根据副猪嗜血杆菌阴性仔猪的感染试验结果,该病的潜伏期从不足24h到4~5d不等,潜伏期长短取决于所感染的菌株。
最急性型的病程较短(<48h),并可能导致突然死亡,而且不表现特征性的眼观病变。急性的典型临床症状包括高热(41.5℃)、咳嗽、腹式呼吸、关节肿胀伴有跛行以及侧卧、四肢划动和震颤等中枢神经症状。这些症状可同时或单独出现。轻度至中度临床症状的猪通常能够在该病的急性期存活下来,并发展为以被毛粗乱、生长速度缓慢和跛行为特征的慢性阶段。伴有呼吸困难和咳嗽症状的猪,在其腹侧发生实变的肺脏能够分离到副猪嗜血杆菌。还有其他一些零星散发的与副猪嗜血杆菌感染有关的症状,如后备母猪咀嚼肌的急性肌炎。
在感染的猪场,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以来都存在很大的可变性,但是在传统猪场一般会在5%~10%浮动。该病的流行也会受到并发的应激因素的影响,主要是一些能够改变免疫系统状况的病毒感染。如上所述,当猪场受到其他病原体的影响时,如PRRSV、PCV2和流感病毒,副猪的流行会增加。
预防和治疗(抗生素和疫苗的选择)
抗生素被广泛用于该病的预防和控制,但是随着减少抗生素依赖的压力越来越大,尤其对于群体预防来说,人们更侧重于使用疫苗接种策略来预防全身性感染和死亡。
抗生素治疗仍然是暴发副猪嗜血杆菌全身感染时必不可少的控制手段。注射治疗往往比饮水或拌料给药效果更好,因为发生副猪嗜血杆菌全身感染的猪很难通过饲料和饮水摄取到足够剂量的抗生素。疾病爆发期间可使用抗生素作为应急手段,但不能忽视生产管理。抗生素通常都具有广谱抗菌作用,不仅会影响副猪嗜血杆菌,还会影响鼻腔内其它益生菌,从而影响鼻腔的微生态平衡。研究表明大量使用抗生素可能导致副猪嗜血杆菌耐药性菌株的出现。形成顽固菌株。
在不同国家,抗生素的敏感性存在差异,这也反映出每个地区对药物的选择性。例如:据报道,丹麦、英国和澳大利亚分离菌株对大多数抗生素普遍敏感,然而中国和西班牙分离菌株对常用抗生素表现出高度的耐药性。
副猪嗜血杆菌是猪上呼吸道的一种共生微生物。事实上,它定植于每一头猪体内。毒力菌株在有母源抗体的仔猪体内的早期定植,可以预防断奶后的发病和死亡。但在哺乳期的自然定植的菌株通常不能对循环于不同猪群的各种各样的菌株都产生保护,因为不同菌株之间的交叉保护力很弱。因此,将不同来源和日龄的猪调栏混群是导致副猪死亡率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有可能应避免这一做法。尽管很难在猪群中净化副猪嗜血杆菌,因为新生仔猪通过与母猪接触,很早就会被该菌定植,当猪群缺乏对该菌的免疫力时,接触毒力菌株非常容易造成本病的暴发。疫苗接种是预防发病死亡的一种有效 *** 。目前用于母猪和仔猪的商品化疫苗包括:血清5型、血清4型加血清5型。所有这些产品对于异源性菌株都表现出很好的交叉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