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角落
猪是我们餐桌上最重要的肉食来源之一。根据考古发掘,一般认为,中国人养猪的历史有9000年,在新石器时期就开始了,也是世界上最早养猪的国家。近20年时间里,猪肉消费一直是呈几何式的增长过程中,但你有没有发现,尤其是70、80年代以及之前生人的那几代,有没有觉得现在的猪肉越来越食之无味了?完全没有小时候那种肉质细嫩、满口留香的感觉了。
其实你现在所吃的猪肉,基本上都不是中国本土的“土猪”种,而是外来的 “洋猪”种。
国家农业主管部门在2017年11月时曾经发布过一个规划,叫作《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十三五”规划》。根据规划披露的信息显示:中国土猪已经有8个品种灭绝,还有5个品种濒临灭绝,24个品种濒危。
这里说的濒危,一般是指繁殖母畜(也就是母猪)在100—1000头之间或繁殖公畜(种猪)在5—20头(只)之间;种群总数量(现在的养殖数量)虽然略高于1000头(只),但呈现出减少的趋势,且纯种母畜的比例低于80%。
濒临灭绝更严重,是指繁殖母畜(也就是母猪)总数量低于100头(只)或繁殖公畜(种猪)低于5头(只);种群数量(现在的养殖数量)低于1000头(只),且呈现减少趋势。
比较一下,根据最新数据,到2020年底,大熊猫野生种群有1864只,还有圈养大熊猫633只。可以说,现在有些中国品种的土猪,甚至比大熊猫还稀罕。
但凡在二十年多前有农村生活经验,看到的中国土猪是黑毛或者说是大多数是黑毛的,大腹便便,肚子比较大,肚皮甚至能垂到地上。现在我们在养猪场或是电视里看到的猪们,是白白胖胖或是颜色偏红的那些种群吧,其实这就是“洋猪”,肚子一般也更小些。
都说中国人养猪史有9000年,那为什么9000年后,中国本土猪为什么就不行了呢?实际上,中国土猪可以说为全世界的猪产业做出过卓越贡献。在1770—1780年间,中国广东猪种被带到英国,和英国本土猪(约克夏郡和巴克夏郡)进行杂交,培育出了闻名世界的大约克夏猪和巴克夏猪。在1816—1817年,中国土猪又被引入美国,和当地猪交配,育出了波中猪和切斯特白猪。而现在,我们吃的基本是来自外国的三大洋猪品种:杜洛克、长白和大约克。
中国土猪为什么被洋猪取代了呢?其实,原因也不复杂。之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人太喜欢吃猪肉了。根据数据,2019年,中国生猪产量是4.4亿头,美国只有1.4亿头,欧盟十几个国家也不过2.65亿头。而且,中国人一年吃掉的猪肉差不多有4500万吨,约占全球的45%左右。实际上,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吃的肉越来越多。
这恰恰是问题的关键。中国土猪长得太慢了。2010年,一本牧业期刊就刊登了一篇文章专门讲到这个问题。文章说的是临高县土猪。根据农户介绍,临高县土猪长到180斤要喂13个月。土猪长得慢,也就意味着,吃的饲料更多,占用猪舍时间更长,成本更高,加之农村地区实行脱贫致富政策,所以,对农户来说,养土猪根本不划算。而良种猪(洋猪)长到220斤只要7个月,就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来说,当然是饲养外来洋猪划算得多。
另外,而对于整体来说,如果中国都养土猪,那么猪肉肯定不够吃,相对应的,中国还要进口更多大豆、豆粕等农产品作为猪饲料。中国人太爱吃猪肉了,就算是现在中国差不多98%的猪是洋猪,但是中国在2019年还从国外进口了245万吨猪肉,2020年更是进口了439.22万吨,增长了将近80%。加上前些年时而爆发的“猪流感”等猪瘟疾病,猪肉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这完全是由市场的供需而产生的矛盾。
年纪偏大的几代人,还记不记得小时候的猪油拌饭、猪油渣等美味?那真叫是一个香啊,但是放在近十年里面,你让现代社会的消费者再来吃几碗猪油拌饭?绝大多数女孩子会在吃之前会给你计算这碗饭的卡路里和油脂食量。这恰恰又是中国土猪的一个优点,却又是一个缺点:太肥了。而洋猪瘦肉更多,肥肉更少。在消费者这方面,人们对大肥肉的需求也日益降低。在里脊肉代替五花肉成为餐桌新宠的同时,一些人在吃五花肉的时候甚至会剔除肥肉只吃瘦肉。所以,这让天生肥膘很重的土猪们哪有繁殖和生存的空间?
其实,我们已经陷入了一个怪圈:食物越来越失去了味道——我们浪费越来越多——食物的消耗越来越大——拉动的生产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虚荣心理,养殖者不得不更换更适应消费者需求的洋猪品种,也不得不投入和研发更加催长的饲料。就算我们全部更换为洋猪品种,人类依然嫌商品猪的养殖时间太长。
近年来,随着农业专家的呼吁和官方的逐渐重视,令人欣慰的是,目前的情况,已经有所好转。十一五期间,我国各地共建设79个猪保种场、3个基因库,在全国范围内划定了37个地方猪种保护区。这其中,包括宁乡猪、荣昌猪和藏猪等3个国家级保护区,以及太湖猪、 *** 、黄淮海黑猪等猪遗传资源保种场35个。
与其他物种保护不一样,保护地方猪种正需要的就是“吃”。国家层面的物种保护,也并非是“为了保护而保护”,如何实现商品产业化和市场推广,才是保护地方猪种的关键。不知道能过本土猪的改良计划,未来能不能吃到肉味香,又不会因为油脂过多而影响健康的本土猪,这还需要农业专家和科技工作者们下功夫去改良本土猪的基因,使其种类和数量能跟得上我们的消费需求。
参考来源:网易新闻端